免費48星座(48星區)算命
免費公曆生日算命
本站資訊
an image
子易玄學館

電郵地址:
mail@forecasting.hk


Whatsapp:
(852) 96949133




喜歡,就別忘了分享 | 0


            百家姓         回目錄

曾 姓


曾姓當代分布

據統計,按人口多少,曾姓為中國第38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 0.49%,人口大約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為多。

四川 什邡縣,曾姓為該縣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縣研城鎮2382戶,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戶,275人;夾江縣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縣,曾姓為人口聚居較多的村莊和人口較多的9大姓之一;崇義縣 155姓有曾姓;定南縣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縣328姓、潢川縣494姓、西平縣302姓、虞城縣328姓、息縣340姓、太康縣467姓、淅川縣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濱縣207姓、登封縣337姓、光山縣 334姓、長葛縣206姓、長垣縣214姓、柘城縣235姓、鄢陵縣231姓、延津縣265姓、新縣272姓、夏邑縣292姓、扶溝縣 279姓、南陽市613姓、商水縣281姓、西華縣249姓、濮陽縣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縣523姓、嘉定552姓、寶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紅安縣239姓有曾姓;漢川縣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了。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無二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zeng 曾)國太子巫,係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聖君夏禹的後代,名副其實的四千年。

    鄫國曆經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其後代為紀念故國以“鄫”為氏,後去邑旁(即“阝”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

    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是少有的几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遠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國黃河中遊的許多氏族、部落,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很大的部落聯盟—— “華夏部落聯盟”。

相傳在堯作華夏部落聯盟領袖的時候,發生過一次大洪水,持續了很長時間。田地被淹沒,莊稼被衝毀,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濫,逼得人們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難。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們,不少人就在大樹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時漲時退,人們根本無法耕種。

有一位名鯀(gun,滾)號若陽的人,是黃帝族後裔,為夏部落酋長,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為崇伯,賜姓姒。鯀是一個很能幹的人,他生性耿直,為人有些恃才自負。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堯命鯀去治理洪水。

鯀采用築堤圍堵的方法,企圖把洪水堵住。這不僅沒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圍住的水越積越多,最後把堤衝潰,大水更加橫流泛濫。鯀雖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築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東邊西邊潰堤,圍了南邊北邊泛濫,始終沒有把洪水製服。這時堯由於年老讓位給了舜。舜見鯀治水9年,非但沒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損失,就革去了鯀的職務。

舜命鯀的兒子禹去繼續治理。

禹聯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後稷等許多部落,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放棄了築堤堵水的辦法,改用疏導的辦法。他根據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積水,讓洪水順著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經過13年的努力,製服了洪水。人們紛紛從高地上下來,回到平原上。接著,禹又帶領人們開鑿溝渠,引水灌溉,化水害為水利,在黃河兩岸的平原上開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

禹聰明能幹,吃苦耐勞,為天下人謀利益,一心撲在治水事業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經3次經過自己家門,卻沒有進去看一看。“三過家門而不入”遂成為曆史上有名的佳話。

大禹治水勞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區氏族部落的擁戴,被尊稱為“大禹”,在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僅中原地區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華夏集團的部落聯盟,就是東方的東夷集團、南方的苗蠻集團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團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後加入了華夏集團的部落聯盟,夏部落的勢力也隨之壯大起來。

2、大禹傳子

舜年老以後,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到了禹的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已經很大。 按照傳統的“禪讓”製,禹也事先推薦一個人,即曾經幫其治理政事的東夷族首領皋陶(gao yao,高姚)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薦皋陶的兒子伯益作為繼承人。但是,當禹年老死後,聯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這就是曆史上的“大禹傳子”。

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製度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製度。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出現了。

3、少康中興

當啟登上夏王寶座以後,首先遭到了一個姒姓部落有扈(hu,戶)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區西邊的一個大部落,他們的活動中心在今陝西戶縣一帶。啟率領軍隊親自討伐有扈氏,最後把有扈氏滅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場,沒有人再反抗了。

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是個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專愛打獵。有一次,太康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去打獵。他越打越起勁,去了一百天還沒有回家。

那時候,黃河下遊的夷族,有個部落首領名叫後羿(Y),義),野心勃勃,想奪取夏王的權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獵,覺得是個機會,就親自帶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帶著一大批獵得的野獸,興高采烈地回來的時候,走到洛水邊,發現對岸全是後羿的軍隊,攔住他的歸路。太康沒法,只好在洛水南面過著流亡生活。後羿還不敢自立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把實權抓在自己手里。

後羿是一個著名的弓箭手,百發百中。民間有後羿射日的傳說。 後羿開始還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幹脆把仲康的兒子相攆走,奪了夏朝的王位。他仗著射箭的本領,也作威作福起來。他和太康一樣,四出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zhuo,啄)。寒浞瞞著後羿,收買人心。有一次,後羿打獵回來,寒浞派人把他殺了。

寒浞殺了後羿,奪了王位,霸占了後羿的妻妾,並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叫澆(ao,傲),一個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爭奪,決意要殺死被後羿攆走的相,便派兒子澆將相殺死。

那時候,相的妻子後緡已懷孕在身,見相被殺,就從城牆一個洞中逃了出來。後緡是夏王朝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後就直奔有仍(今山東濟寧)。後緡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個兒子,這個相的遺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後氏之遺孤,對他特別愛護。少康長大後,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對寒浞 和澆滿懷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沒過多久就被澆知道了。澆振了親信椒前往有仍尋找少康。椒還沒到有仍,少康得 到了消息,就從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諸侯叫 虞思,是有虞氏之後,世代與夏後氏親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熱情接納,並命少康作了有虞國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而且將兩個女兒(二姚)嫁給他,又把綸(今河南虞城 東)這個地方分給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見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個(一旅)人供其使用。於是,少康便以綸為基礎,積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準備複國又安撫在夏王朝中作過官的人。

就在少康準備恢複夏朝的同時,有個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東德州)叫伯靡的夏遺臣,也在積極地準備行動。少康與 他聯合進攻寒浞。 少康派親信女艾前去刺探澆的情報,同時派自己的兒子季杼去誘殪。然後,少康親自率軍消滅了澆,季杼的軍隊滅了殪,伯靡也率領斟灌、斟尋之師討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後氏的貴族們擁立少康繼位為夏王,又重新奪回政權,恢複夏後氏統治。史稱“少康中興”。各地的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複了夏禹的業績,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維護了夏朝原有的統治,又都紛紛帶著貢物前來朝賀。

夏王少康從小就經曆過一段時間的流離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複管理生產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並挑選得力的人選擔任這些與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官職。社會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王朝的統治也得以鞏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興以後,奴隸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據說,曲烈天生神異,精勤思考,善於製做和改進工具。他製作了木工用來求直角的矩尺;製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魚網——罾 (zeng,曾);製作了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增(zeng,曾);燒製了蒸飯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贈);教族人紡織出各種各樣圖案的絲織品——聞名於世的繒(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國所滅,鄫國子孫遂以曾為氏。

少康封給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縣北。《國語·鄭語》昭注:“繒,姒姓,申之與國也。”繒作為申國的與國,當與其相近。申國在今河南南陽市北,而北面方城縣有繒關。

夏被商滅掉之後,其同姓親族,或被俘虜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遷徙。惟獨曾人卻留居中原。

周武王滅商後,封鄫為子爵,移封鄫於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由於鄫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常常被莒、邾和魯國欺淩。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係,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了姻緣關係。襄公四年 (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願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國,並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

此前,魯僖公之女嫁給鄫君時泰,生公子巫。不久,時泰又娶莒女,生子後欲立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國靠近晉魯的行為,自然受到莒國的反對。同年十月,莒國聯合邾國攻伐鄫國,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結果吃了敗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陽)參加晉、宋、陳、衛、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的盟會,聯合抗楚,鄫國才得到喘息的機會。公元前567年,鄫國因自恃有魯國作後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鄫國滅亡之後,包括太子巫在內的臣民,為了生存逃往魯國居住下來,為表達離開故土而不忘先祖的決心,遂將鄫國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為“邑”,古代稱國為邑),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便有了曾姓。

少數民族中曾姓:

少數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有極少數人姓曾。

京族 我國南方一個以海洋捕撈為生的民族,原稱“越族”,自稱“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從越南所塗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陸續遷到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山心、漓尾、巫頭、潭吉諸島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島、巫頭島上,京族曾姓族人遷入潭吉島的時間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頭島上的曾姓族人遷居於此稍晚,僅傳3世。

滿族 今河北省隆化縣的中滿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來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順地區的鎮寧和關陵兩個布依苗族自治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和貴陽市郊,屬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鎮寧布依苗族自治縣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貴州省沿河縣土家族有曾姓。

本文章共4頁,當前在第1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