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回目錄
方 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字為氏。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於洛(今河南洛陽),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氏,稱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後裔。傳說神農有後裔開始得雷姓。傳至8代孫帝榆罔之子雷,黃帝伐蚩尤時,因功被封於方山(大致為今河南葉縣南),其後子孫有以地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黃帝時嫫母之後。亦為河南方氏。
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後以邑名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家乘譜牒
浙江:虞嵊方氏宗譜四卷、桂林方氏宗譜十二卷、蕭山方氏家譜五卷、蘭溪方氏重修族譜八卷
安徽:續溪城內方氏宗譜二十四卷、城北方氏宗譜二卷、淪川方氏族譜不分卷、桐城桂林方氏友慶堂支譜不分卷
河南:方氏創修宗譜八卷、金紫方氏族譜八卷、固始方氏族譜不分卷
湖北:方氏宗譜九卷、方氏宗譜七卷、方氏族譜一卷
方氏統會宗譜五卷、靈陽方氏譜四卷、平盈方氏世譜五卷、平盈方氏支譜五卷、沙南方氏宗譜五卷
聚集地(遷徙分布)
西漢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紘為避王莽之亂,遷移到安徽歙縣東鄉安家。其後繁衍於嚴、婺、越、九江、滁陽、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唐高宗總章年間,河南方氏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唐太宗時,有方叔,自安徽歙縣河南固始方龍山居住。其後裔有的遷至饒、信、江、蘇諸郡。方叔第三子方廷範擇居莆田(今屬福建)刺桐巷,並改其名曰方巷。方廷範有6子,皆為進士,時稱"六桂聯芳",並稱方廷範為"六桂之父"。
自唐代的方叔至民國年間的方自蘋,曆38世,1100多年,方氏不僅在中原發展繁衍,而且多次南遷,相當廣泛地分布於江南各省。其中,居福建莆田刺桐巷之方氏,有的與阿拉伯商人通婚,信奉伊斯蘭教;有一支於宋元之際避亂遷至海南島瓊州。此外,在隋唐以前,青州、河東及北方的一些地區,也有方姓居民。
台灣的方姓以台南居住的最多,次為嘉義,再次為台北。在台灣諸姓中列第四十九位。至於方氏入台是明末永曆年間,先有一龍溪的方姓人入墾於觀音里赤山仔莊,後於嘉慶年間,又有方姓人氏入墾廳來荒埔及台北縣石碇鄉格頭村,後又有方姓不斷從福建移居台灣,使台灣的方姓從無到有,由少到多,逐漸發展為一個重要的大姓。後來又有人到海外謀生。
堂號
"正學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為漢中教授,蜀獻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師。建文時候,入京做侍講學士,名他的書宣叫"正學堂",人們稱他"正學先生"。燕王朱棣奪位,強迫方孝儒寫即位詔,他堅決不寫,結果被殺殉國。
曆史名人
方 臘:北宋末浙江農民起義領袖,1120年他利用明教發動起義,最後建立政權,自號聖公。北宋朝廷曾九次招安,他拒絕投降,堅持鬥爭,後戰敗被俘,英勇就義。
方以智: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他對天文、地理、曆史、物理、生物、醫藥、文學、音韻等均有研究。認為宇宙都是物質的,並提出了"合二為一"的合理命題。是"明季四公子"(陳貞惠、吳慶箕、侯方域、方以智)之一。
方聲洞:近代民主革命者,兩次留學日本,曾參加拒俄義勇隊。後在1911年3月2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維儀:明末女詩人,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養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閣集》,又編曆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誌敏: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遺著有《可愛的中國》、《獄中記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