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回目錄
南 姓
一、姓氏源流
南(Ná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周代南仲之後,以祖名為氏。周代時,周宣王有大夫南仲(據說是商代帝王盤庚的後代),其後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南氏。
2、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載“鄭樵《通誌》:以字為姓。南氏,姬姓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為姓。”春秋時衛國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孫以祖字為姓,稱南氏。
3、出自春秋時晉國隱士之後,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有晉國高士居隱於南鄉(今山西省),其後代子孫以地名為姓,稱南氏。
4、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後,以國名為氏,為男氏所改。據《史記·夏本紀》“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隱:“係本‘男’作‘南’”,稱南氏。
二、遷徙分布
(缺)南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作為一個冷姓僻氏,南不見於中國姓氏的“指南”《百家姓》;作為“南面而王”的帝王後代,南卻被中國最早的姓氏譜牒著作《世本》記載,被司馬遷的《史記》資格認證——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南氏。但唐朝宰相、詩人張九齡的《姓源韻譜》提供了另一版本,據說商朝盤庚妃子夢龍入懷生子,取名南赤龍,郡望在汝南,曾孫是周朝大夫南仲。“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途”,在《詩經·小雅·出車》里,這位南赤龍曾孫引發的憂傷歎息。汝南、洛陽都在河南省,可以推想南巘應是南赤龍後裔。南宋紹興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從磐石再搬到黃華的海濱定居,子孫繁衍,耕讀傳家,鄉里稱賢,幹脆把其地叫做南宅。南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中部偏南汝南縣東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三、曆史名人
南 仲:周宣王大將,記載於《詩經·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於方”。該句下段就是著名的“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途”。
南 卓:唐代宣宗時官拾遺,洛陽令,黔南經略使,其《羯鼓錄》與《教坊記》一樣,是研究唐代音樂藝術、宮廷生活和社會風氣的重要參考資料。羯鼓為西域民族樂器,唐時傳入中國。《全唐詩》記載其《贈副戎》一首:“翱翔曾在玉京天,墮落江南路几千。從事不須輕縣宰,滿身猶帶禦爐煙”。有點紮台型。
南 巘:宋代湖南省洛陽人,浙江省溫州南氏家族的始祖。官徐州簽判,靖康之難時護從宋高宗即位應天府,“公賢勞王事,盡瘁幹旋”,後來跟隨宋室南遷臨安,但當“臨”時“安”定的臨安又淪陷,君臣只好一路淒慘沿海南航。“公攜家追隨,不避艱辛”,逃難到溫州,苦於年老家累的他看見樂清磐石鎮山水佳麗,悠然心慕,告老歸隱,被敕封為“護駕功臣”。南宋紹興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從磐石再搬到黃華的海濱定居,子孫繁衍,耕讀傳家,鄉里稱賢,幹脆把其地叫做南宅。
南 昱:明代溫州人,官至大理寺左寺丞,加授奉政大夫的南昱判案公正,時比包公,被稱為“龍圖再世”。布衣時與樂清同鄉、名臣章綸要好,溫州知府何文淵聞其賢,提拔兩人,親自授業。章綸的《寄友人南昱兄》詩印證了他的才學超群:“昔年同術又同心,每愛才華出士林。云錦千章隨筆陣,璣珠万斛燦胸襟。簿書已會樞機密,經學應探理趣深。他日鯤程期奮躍,九重天上盍朋簪”。著有《宜齋稿》《万金錄》《老萊子孝行辯》等。
南 升:明代南昱之子。天順七年參加會試,遭遇科場失火,考試被迫中止,到下午內廷減試五篇,但才思敏捷的他已答好所有試題,按原樣交卷,主考官認為違旨不錄取。心高氣傲,年少易折的南升回鄉鬱鬱而亡。後來主考官閱卷,嘉許其才奏上。明英宗得知,賜“文傑”“世美”“世科甲”,立坊表於當地,家族以“旨賜文傑”製匾立牌樓,為此南宅又叫牌樓村。
南 仝:記載於《山西通誌》,明朝南京四川道禦史,清直不撓,多所平反,論劾不避權貴,豪強斂跡,稱為“鐵面禦史”。
南文子:戰國時賢士,衛國大夫,記載於《戰國策·宋衛策》,兩次挽救衛國,其中一次智伯欲伐衛國,送來禮物野馬四匹、白璧一塊,衛國國君很高興,群臣祝賀,只有南文子臉上有憂色。國君問他,他說“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國君以他的話告訴邊境提防,果然智伯起兵襲衛,至境而返,歎息道:“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南霽云:因排行又名南八,唐朝名將,安史之亂時與張巡守雎陽城,城陷後不屈,跟張巡一起被害。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堂號(缺)